查看原文
其他

王仁湘:太阳神鸟推动了中国文化工作的提升和发展

锦观新闻客户端 锦观新闻 2022-06-07

在由中国考古学会、中国文物报社主办,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“中国考古百年”系列活动之“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”上,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,以《日乌图像的谱系》为题,以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为切入点,生动地梳理了关于太阳崇拜、日乌等文化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,王仁湘感慨道:“金沙遗址的发现,让成都找到了城市文化定位;太阳神鸟的发现增添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活力。”




太阳神鸟

推动全国文化工作的提升


“一抬头,哪里都能看到金沙的符号,包括天府机场,都是得到了金沙的灵感。”王仁湘表示,金沙遗址出土的金沙太阳神鸟图案,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,无形中推动了全国文化工作提升和发展。对于这一推动力,如今也感受越来越明显。



随着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的深入,三星堆以及金沙为代表古蜀文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

“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,让我们了解到古蜀文明的特质所在。”王仁湘认为,三星堆遗址大量金、铜、玉、石、骨牙类文物遗存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。考古发现大量形体高大、威严神圣、地域特色浓郁的精美文物,再现了四川先民独特的生存意象与奇幻瑰丽的心灵世界,也体现出古蜀族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。



王仁湘研究古蜀文明多年,出版有多本专著。他自己的微信公号“器晤”上专门有个栏目“巴蜀文明系列”,收录的多是有关古蜀文明,尤其是三星堆与金沙的研究文章。“每一次来看到满坑的器物,都觉得很惊奇很震撼,有一些器物已经清晰展现出来,有一些还没有完全露出真容,感觉每一件都值得细细看。在许多不起眼的泥土中,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。”



日乌是传扬古代宇宙观的一个最生动的符号


日乌,在古代指太阳鸟,同时也代指太阳。如今所说的阳鸟,其实在古代指候鸟,如鸿雁等。在古代,便有很多诗人留下了关于日乌的诗句,如唐代方干《感时》中的“日乌往返无休息,朝阳出扶桑暮却回。”在今日的发言中,王仁湘专程就日乌进行了学术讨论。他说,对于日乌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古代,如今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——太阳神鸟图,也是一种证明,“将太阳神鸟图作为标志,是非常得体、恰当的选择。它的结构、象征意义超越了所有竞争的图像。”


“高庙文化白陶艺术的发现,让我们知道了近8000年前,南方有了成熟的太阳崇拜艺术,日乌图像频现在日用陶器上。大头、长喙、獠牙、带太阳符号的双翅,是日乌最初的形象塑造。”王仁湘表示,这样成熟的艺术,已经调用了让人有些费解的象征手法,简洁的符号定型化,便于复制与传播。




同时,相类的日乌,在仰韶文化到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艺术中,一直在飞翔,艺术表现又有了彩陶与玉雕方式。“到古蜀文化中,日乌有了青铜雕像、人面鸟身造型,还见到金箔艺术雕刻,将带日运行的日乌图像表现得至臻至美。”王仁湘说,这样的日乌形象到了汉画的时代,与太阳同在的日乌又开始回归自然,变成与人十分亲近的模样。“日乌在中国神话和艺术飞过了6000多年的时光,是传扬古代宇宙观的一个最生动的符号。”




而对于太阳崇拜的起源,王仁湘认为,“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都会产生太阳崇拜。这是一种能被理解、通行的天体崇拜,特别是农耕民族,对太阳的感知属于生命之源,对太阳心生敬畏源于自然,所以各民族都有。”在古代,很多民族将太阳和太阳鸟相等同,崇拜太阳就是崇拜太阳鸟。



推荐阅读

今天,来了一位“新伙伴”!


川大华西医院教授捐1亿元奖励:我和家人花是浪费


重磅!成都版“双减”方案来了!


更多精彩在成都日报锦观视频号





成都日报·锦观新闻 

策划统筹 蒲薇

记者/摄影 王嘉 段祯 

海报制作 卢星宇 

题花制作 严瑾

编辑 唐元

审核 张婷婷 李影 庄伟伟 饶竹舟

监制 沈山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